作者: 馬 寧
屈指一算,公共天線系統在本港普及開來,也有三十多年了。當年舊區舊樓,家家戶戶買了電視機以後,都要自己或者請人施工,設立天線安裝架,架設天線,拉電纜,在窗戶或者牆壁鑽孔,
直到把天線插頭插到電視機的天線插座,才算大功告成,有電視節目可看。至於畫面的品質,那就要看你投資多少在天線好天線電纜,安裝者的功力,還有安裝地點的風水了。
那時候的舊區舊樓天臺,佈滿了密密麻麻的“魚骨天線”和外牆上密如蜘蛛網的電線,以致於成了港產片中的經典畫面。而為安裝天線而跌死跌傷的也大有人在。
因為當年的電視是類比電視,無線電波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市區傳播非常複雜,各種折射,繞射,反射,直射疊加起來,使得很多天線的設立受位置,距離,電纜長度,天線質素,電纜質素,附近干擾源的先天及後天影響,效果不盡理想,而且浪費資源,影響大廈的公共空間和造成安全隱患。因此大約八十年代,政府規劃的公共屋邨和私人樓,都引入了公共天線系統。這些樓單看外觀都已經清爽不少。頂樓天臺再也不必容納眾多天線了。不過,清爽歸清爽,卻由此帶來了一個新的行業 - 公共天線工程。表面看,公共天線工程好像很簡單,但它和電力,電話工程一樣(現在演變成電力,寬頻,公共天線三家,而寬頻又視乎地區和樓齡新舊,分成電纜寬頻和光纖寬頻,後者更逐漸成為主流。公共天線又由無線免費電視,後來加入衛星電視,衛星電視逐漸又為互聯網高清所取代),成為樓宇建築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在管道穿線,安裝牆壁插座時,很多感覺是公共天線與其他佈線差不多。實際上公共天線與電力,網路線無論在傳遞的信號強度,頻率等方面的區別很大。這些區別決定了我們如果沒有相應的高頻無線電知識和經驗的話,難免遇到問題就撞板多過食飯。2008 年香港正式進入數碼電視年代之前,公共天線的工程是大部分私人樓宇和公營房屋公共天線承包商的一次考驗。單是天線架的設立和安裝就費時失事。在郊區信號強度有時候不夠,市區強度倒是夠,可始終伴隨揮之不去的右側鬼影,而距離電視臺太近又或者系統遮罩不好,又會造成類比電視公共天線特有的左側鬼影。所以很多時候安裝天線架就要花費很大力氣,必須用小電視機實際觀看,只選信號最強的地方往往實際效果並不理想,而且單看駐波比很難看出鬼影的影響有多嚴重。即使有了良好的天線,在每一步放大器,電纜,分配器,牆插座都要一絲不苟,才能令一棟大廈的大部分用家有比較滿意的畫質,也就是畫質基本上達到清晰,鬼影儘量小(對類比電視來說,完全沒有鬼影是不現實的),雪花不太多,各種干擾條紋不要太多,一般來說以上幾條都滿意是不一定做到,譬如在指向電視發射天線的同一方向有強干擾源無法回避又無法讓對方搬走,那干擾就是無法解決的問題。香港進入數碼電視時代之後,給公共天線系統商帶來極大的方便。即使在 2008 年翡翠台明珠台還只是標清,但數碼方式的優點已經很清楚。包括沒有鬼影,沒有雪花,沒有條紋干擾。
免費電視數碼化之後,有人根據數碼電視的特點,片面而影響誤碼率的主要因素以為公共天線變簡單了,反正也沒有鬼影,雪花,條紋干擾,隨隨便便簡簡單單接駁一下就可以了。這種認識未免太片面。無錯,數碼電視沒有鬼影,雪花,條紋干擾,但是,數碼電視能夠正常顯示畫面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不但要有源源不斷的數碼流,而且這個數碼流信號的誤碼率 ER 則決定了電視畫面能否正常顯示。雖然數碼電視有很強大的糾錯能力,一定的誤碼對畫質沒有影響,但凡事都有限度,誤碼率超過了數碼電視能夠糾正的範圍,那就不是畫質變差的問題了,而是定格,馬賽克,破碎等等根本不能正常收看的問題了。而影響誤碼率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無線電波傳輸中的一系列問題,包括信號太強或者太弱都不可以,系統駐波比太大等等。不同的是,誤碼率是一個範圍,只要不超過,都可以保障正常畫面。因此我們說數碼電視系統對公共天線系統的完善程度容忍性是相當高的,但它畢竟是一個高頻微弱信號的接收,放大和分配系統。所以我們仍然需要瞭解有關知識,才能設計好安裝出性能優良,經久耐用的公共天線系統。